這幾天放假,看了這本書,又是跟我原本想的不同,其實很早以前就知道這本書,只是遲遲沒有拿起來看,後來,參加學校的一場演講,看到演講者的PPT有這本書,加上某天去圖書館,在待書架上看到此書,就順手借了回來。看完書後,我打算要買下《快樂學》繼續慢慢‘進修’。

  《快樂學》是一本結合心理學、哲學跟宗教的書,我喜歡論述思想、有點抽象的書,留有很大一片可以發揮的空間,很吸引人。
用科學來驗證宗教是近代常常會看到的事,可以滿足大家的好奇心,宗教地位也能更加堅定。雖然此書有說到佛法的一些觀念,但作者不是在傳教;事實上,我覺得佛法還滿讚的,雖然我沒有‘所謂的’宗教信仰,但是覺得佛法很多觀念都能增進心靈的成長,‘塞斯’好像也是這麼覺得的。另外,心理學家Maslow的需求層級理論,最後所提出的「自我超越」也是因為接觸到東方宗教的觀念才形成的理論。讀本書的時候,我就想到Maslow了,我很好奇Maslow最後的生活是什麼樣子,想知道他是不是根本書作者一樣,就開始修行,想知道他是否有家庭,如果他有家庭,會不顧一切的離開家人出還修行嗎?還有,我也想到一起上課的那位同學,想到他已經很確定要走‘超個人心理學’的方向;去年我還搞不太清楚超個人心理學的魅力,但今年,我想我大概了解那位同學為什麼被超個人心理學吸引。不過,我是覺得,超個人心理學比較抽象,比較不是屬於大眾能輕易理解的東西,跟存在主義差不多,但如果是跟藝術治療結合,可能比較不衝突吧!是種還滿有趣的組合。
  
  
接下來要先分享一些些在本書我看到很喜歡的片段:

『「我們讀錯世界,然後說世界欺騙了我們,」泰戈爾這樣寫到。
我們把暫時當作永恆,把痛苦的來源當作快樂:渴求財富、權力、名聲和有苦的快樂。』

『在所有建立快樂的方法中,在所有笨拙、盲目和極端的方式中,最沒創意的就是以自我為中心。「當自私的快樂成為唯一的目標時,生命很快就會失去目的,」羅曼羅蘭(Romain Rolland)這樣寫道。』

『我們必須承認,只要還沒有真正體現真實的快樂,幸福就像是在狂風中擺蕩一樣。面對心碎的事,我們可以試圖忘記他們,刻意讓自己分心、搬家、去旅行,但這一切就像是在一隻假腿上打石膏。尼可拉斯‧波瓦洛(Nicolas Boileau)如是說:他騎上馬,逃離自己得煩惱─但煩惱依然坐在馬鞍上,指導他的方向。』

  真的是很有智慧的句子吧!
  
  
本書有提到很多使自己得到快樂背後轉念的改變,我想大多數人都還是得生活在世俗的世界裡面,有很多大愛觀念不是‘全職’修行者辦不太到,畢竟我們有家人,有朋友,有另一半,甚至是下一代,我們不可能無私做到‘我執’,但我們絕對可以把‘私’降到最低,同樣的也能夠做到讓自己快樂。不知道這種想法會不會帶給企業困擾,不過也相信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或了解這種想法,就算了解,也不一定會去執行吧!大家做個參考就是了:)
  
  
記得學校瑜珈老師也相當喜愛佛法,之前上老師的課時,老師常常會說很多有關佛法的東西。這本書有提到,老師也有說過:心理治療其中有一種方法是找以前、看以前,然後分析為什麼會有這種行為出現,他們都不同意這種治療方式,我還沒有使用過,是不知道效果如何,不過依我想像,我是覺得這種治療比較像是讓你自己認識自己,知道哪個點出問題或許有用,不過也許是個無法改變的環節。認知治療是本書中比較同意的治療方法,我自己也覺得滿有效的,根據自己的經驗,自己的改變通常都是因為某個想法改變而變的,改變的快慢決定於自己的速度、背後思想的強度。
  
 
 Seligman提出的「正向心理學」為心理學提供另一個思維,也是本書所強調的。(順道一提,Seligman是個很聰明的學者,在大學時就提出「習得的無助感」。)以往的心理治療,‘套牢’在Freud的理論中,覺得‘人性本惡’,我們行為的背後不會都剛好是因為防衛機轉產生的。關於此議題,在期中考後有一場通識沙龍是關於PT,真想把星期四下午的課退掉 囧。

  越來越想去禪修XD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vetea5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