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本書跟我原本想的不同,我以為純粹說教育而已,但它除了教育也介紹芬蘭的歷史、產業...,仔細想想,這些也都是息息相關的,是種種原因才造就今天的芬蘭。

  
我只挑我喜歡的部份說,如果想知道其他部分的介紹就不好意思囉!

  
第54頁寫道:「好的福利讓人願意冒險;冒險才能促進競爭力。」越是靠知識吃飯,越需要社會福利做後盾,讓人沒有害怕失敗的無形焦慮。在芬蘭,失業後,有政府十八個月、七成薪水的保障,「冒險,不會讓你餓肚子。」

  
看了上面一段,真令人羨慕!心裡默默的喊道:「這才是真正的人生嘛~不是嗎?」不過羨慕歸羨慕,身在台灣還是得安份些。完全不會期待台灣會有這一天,因為兩國太多不同了,不論是人口、價值觀、歷史背景...,如果真有那麼一天,我猜世界末日大概也快到了XD。

  
芬蘭人知道要重視知識芬蘭才有機會,芬蘭人知道人口只有527萬人每一個人都得好好重視;因為這樣,芬蘭比誰都重視‘教育’。不管政黨怎麼替換,對於教育的重視絕不改變。

  芬蘭政府花大錢培育每個小朋友,九年義務教育學費、午餐費、交通費通通由政府出錢。初中比國小得到的補助費多,之所以做這個策略是因為「這階段的孩子正發展自己的學習方法,需要最多的資源。」不管你是優等生或學習緩慢生,一律平等對待,確定等不會的小朋友跟上後,老師才繼續往前教。或許在別國人的眼裡,這可能是不公平的,不過芬蘭人的邏輯是:「學得快的人可以自己學,學的慢的人更需要幫忙。」此外,移民的人,芬蘭政府也出錢讓你學自己的母國語言,因為保存你母國文化,是你的責任之ㄧ。要確實落實這種‘平等’觀念的教育,師資上的篩選也是格外重要的,芬蘭的老師都要是「最熱愛學習的動物。」「有能力學習,才有能力創新教學,教育才會不斷提升。」在芬蘭當老師絕對不是為了要錢,比起賺錢更重要的是教學生「學習怎麼學習」(是類似 Bruner 的 discovery teaching theory 嗎?可惡...我的頭腦居然記下教學理論= =)最後一點是芬蘭人真的很愛閱讀,每人每年平均借十七本書
。(也許是氣候的關係吧?因為冷,待在室內較溫暖,不想無所事事只好唸書?)

  除了政府注重教育外,芬蘭更重要的是重視‘家庭教育’,七歲上小學前,照顧好小孩是父母的責任,陪小孩閱讀、養成學習興趣更是父母要做的事。政府看到了這一點,願意「聘父母當保母」,小孩出生後就能拿到許多津貼,其中還有指定要花在簽約的書店和美術館花的費用。也因為有這些要求,政府花很多資源舉辦活動、講座讓父母親帶著小孩一起參加。我非常認同重視‘家庭教育’這一塊,覺得芬蘭政府真是棒極了,是誰那麼有遠見XDDD,重點是這不光是個口號而已,還確確實實做到了。小孩子小時候的人格培養是很重要的,雖然不像 Freud 講的‘決定論’那麼誇張,不過我深信著小時候的經驗對未來會有很大的影響,這是在我自己身上還有朋友的身上,都驗證到的一點。

  芬蘭小孩常常‘動手自己做’,煮飯、做蛋糕、修水電...樣樣都難不倒,生活芬蘭也是重點之一,老師說道:「當學生可以自己動手解決最根本的人生需求時,他才有能力去打開自己的視界。」對15~24歲的年輕人來說,什麼是北歐最重視的?答案是:「微觀生活 宏觀視野」,這個理念比任何考試、升學、談戀愛...來得更為重要。北歐人認為:這階段是人生最重要的階段,因為人生重要的生涯與生活抉擇都是在這個階段定型完成,一個人能不能持續發展、有完整生命,端賴這個階段培養出的態度與視野。那要怎麼樣才能有宏觀的視野?北歐老師花很多時間啟發學生動腦,有助學生擴大思想,而政府也鼓勵學生出國增廣見聞,在‘動靜’的策略之下,效果更佳吧!
反觀台灣學生15~24歲在做什麼?被一堆教科書壓的喘不過氣、抱怨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...。前幾天我再逛史丹利的網誌時發現一篇《如果你流落荒島,你想要帶甚麼去?》雖然也是很搞笑的一篇,但我實在是佩服泰坦哥‘自己動手做’;泰坦哥想要有一艘獨木舟,金費不夠,於是自己動手實踐,雖然第一次做總是比較生疏會忽略很多細節,但還是覺得很佩服泰坦哥。自己想要的東西在生活中實踐,才會覺得學習更有趣?!

  
再來就是閱讀了,芬蘭人都很會閱讀,但閱讀並不是指讀的多。PISA測驗是閱讀能力測驗,學生必須閱讀短篇故事、網路信件、雜誌報導...然後回答問題,其中包含三個成面來衡量:
一、擷取資訊:是否能從文中找到資訊。
二、解讀資訊:是否能正確解讀資訊。
三、思考和判斷力:是否能將所讀內容與自己原有的知識、想法和經驗連結,綜觀判斷後提出自己的觀點。(
學習遷移、批判性思考)
  芬蘭在閱讀的表現傑出,最‘愛’讀也最‘會’讀。當然,愛讀書的國家,社區圖書館設備一定是相當不錯的。隨著網路資訊化的時代潮流,紙本書籍必定受到挑戰,怎麼讓人還常去圖書館,是芬蘭正再努力的一塊,在芬蘭有許多創新圖書館,譬如以青少年音樂主流的。有趣的地方,誰會不想去呢?
 
  既然芬蘭教育這麼棒,為什麼台灣或其他國家做不到?台灣先前也有去芬蘭參觀過教育,不過感覺台灣設備、教學更多元。讀了嫁去芬蘭的台灣人‘張家倩’寫的文章後,我覺得她點出了重要的一些觀念。核心還是在於「芬蘭人的信念─求平等。」或許讓人第一眼的印象不深刻、沒有什麼不同,但重點是在‘態度’與‘落實’,而不是教材或硬體設備之類的。芬蘭人可以等,台灣也可以等嗎?當然不是說台灣要用一樣的方式等,而是把‘平等’的概念融入社會價值觀裡面。芬蘭教育這麼悠哉,學生會不會素質低?芬蘭並不是沒有升學壓力的國家,只是把時間延後了,延到高中升大學的時段。重點是,就算沒有壓力也不會差到哪去,態度觀念的出發點不同所致。
把在台灣的想法套在芬蘭的身上,感覺還滿好笑的。


昨天打到一半整個不見,心都碎了 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vetea5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