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忘了是什麼點讓我聯想到‘阿布葛拉伊布監獄虐囚事件’(美國打伊拉克,美軍在監獄‘整’犯人那件事),然後這件事又讓我想到心理學老師上課的內容:「什麼監獄實驗」,一直都不太清楚內容是什麼,只知道有個學者讓大學生扮演獄卒和囚犯,扮演獄卒的人越來越暴力,扮演囚犯的人越來越受壓迫,到最後整個情況失控。心理學老師上課強調的是:去個人化作用,但我比較把重點放在情境上面。我會這樣設定是因為我在接受心理諮商的時候有談到這部份,所以我自己很好奇到底什麼是自己本身的問題、什麼才是情境影響的問題?
剛開始我一直找不到我心理學參考書裡面跟這有關的實驗,問了一起上課的同學俊宇記不記得這個實驗室誰提出來的,我們討論了好一陣子,在網路上找到Zimbardo「史丹福監獄實驗」,有一本書《路西法效應》(The Lucifer Effect)有詳細的介紹,查了學校圖書館剛好也有這本書,就這樣,我開始閱讀《路西法效應》。
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
Philip G. Zimbardo,1933年3月23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南布朗克斯區的貧民猶太區,成長環境讓Zimbardo的職業生涯投注在邪惡心理學的研究─暴力、匿名、攻擊、酷刑、恐怖主義...。發展有用的「街頭智慧」策略是在都市貧民區生活的生存法則,要懂得辨識出誰有權,能幫助自己或反對自己,哪些人該積極奉承哪些人不該,要辨認情境線索,知所進退,何時互惠。1954年,獲得布魯克林學院的心理學、社會學和人類學的文學士學位,並且獲得最優等拉丁文學位榮譽(Summa Cum Laude)。1955年,津巴多獲得耶魯大學心理學碩士學位,1959年又獲得該校心理學哲學博士學位,並在耶魯大學任教。次年,他被紐約大學聘為心理學教授。1967年,津巴多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,次年,他轉往史丹福大學任教。
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
實驗的起頭是這樣子的:一九七O年代,因聯邦政府干涉印度支那,反戰學生開始破壞校園建築物,校長先生在緊張的氣氛下叫來了警察,在衝突之中,造成了多數人受傷,這事件也變成一個悲劇。(這讓我想起台灣最近也發生這樣的事...)次年,新上任的局長想要改善不好的關係,於是接受了Zimbardo的提議,共同合作一個市政警察計畫。局長想知道「一個人怎麼社會化成一個警察」,又為什麼一個心手繪成為一個‘好警察’。Zimbardo覺得這是個很棒的主意,並把題目宰化:是什麼讓獄卒變成獄卒?
Zimbardo在報紙徵想參加實驗的人,當然中間經過很多人格測驗、評估...,選出最後九個心裡算健康的大學生,並將他們隨機分派成兩組,也就是說扮演獄卒的人可以換成犯人,扮犯人的人也換成當獄卒。
當獄卒的人在前一天就被叫到史丹福去了,而當犯人的人則是在家等待,他們不知道自己即將被捕。犯人到了現場被蒙上眼睛,把衣服脫光,借口成要除蝨,囚衣只是一件連身工作服,裡面不准穿任何衣物,只要一不小心就會看到重要部位,囚衣上繡有號碼,在監獄裡面只能叫號碼,不能叫名字;雖然沒有剃光頭,但是要戴上不舒服的絲襪帽,反正就很像犯人的待遇和裝扮。扮演獄卒的人一剛開始都顯示他們很不習慣要當這個角色,但穿上了獄卒衣、戴墨鏡、拿棍子...,他們似乎開始熟悉獄卒角色:羞辱犯人。
獄卒會讓犯人不斷的報數,用相同的、不同的方式,在犯人睡覺的時候吵醒他們,要犯人遵守他們所訂定的規則並且一自不漏背起來,沒有做到規定的人要受到逞罰,甚至玩起性暗示的活動...。一天比一天過份,有幾個犯人因為受不暸這樣被操、吃很少、環境不清潔、上廁所還要限制等等因素反叛獄卒。獄卒面對無法控制的犯人當然會生氣,並更加超過的對待,一層加一層,讓犯人非常不舒服。
本來要做兩個禮拜的實驗在第六天就結束了,因為Zimbardo意識到他做這實驗的慘忍,犯人像是行屍走肉一般。當然這六天都很精采都有不同的事情發生,在監獄裡面發生很多事情,在這就不一一介紹,有興趣的話可以找《路西法效應》來看看。但是要強調的是:並不是每個獄卒都變得很壞,也不是每個犯人都會屈服在獄卒的權力下。情境固然會影響行為,但與自己的性格、思想、態度還是會有些相關的。
原本Zimbardo的實驗想探討‘情境’,無疑的,在這個系統底下還包括各種特性:角色、規則規範、地點匿名性、去個人化過程、服從命令的壓力、群體的認同...,像個小社會一般運作著呢!生活中的例子也可以套用,不論是:上司v.s.員工、父母v.s.子女、老師v.s.學生、醫生v.s.病人...。
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
這本書可以討論的實在是太多了!幾乎‘社會心理學’的範疇都有相關,在寫下去會沒完沒了,一個主題有它自己的實驗,有它自己的寓意...,《路西法效應》有提到一些心理學實驗(Asch從眾實驗、Milgram服從實驗←這兩個只是眾多心理學實驗中的兩個 囧),有需要的話可以去找‘社會心理學’相關書籍閱讀。
既然我一開始注重的是‘情境’,那就在這部份多著墨些。有關的心理學理論:Harold Kelly歸因論,Kelly認為歸因的過程是完全理性的,一個效應(e.x.氣體壓力增加)可以歸因到一個特別的情況(如溫度上升),情況存在,效應發生;情況不存在,效應不發生。Kelly認為在解釋人的行為時也能遵循這個原則。譬如說一個狀況:老師當掉我,如果我換做別人老師也會當嗎?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這個情況就會被歸因到「情境因素」(situational quality),即為外在原因;假如這個情況相反,一口認定是你老師就當,這就被歸因為「性格特質」,即內在特徵,如老師就是看我不爽。不過,事後證明人好像常常做不到這麼理性,我們常犯「基本歸因謬誤」(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),我們總是會用我們的‘偏見’來評論別人,所以對別人比較易歸到「性格特質」,而我們自己評論自己比較會下「情境因素」,這是因為我們對自己比較瞭解的緣故。
‘阿布葛拉伊布監獄虐囚事件’長官們說那些人做壞事的人是‘壞蘋果’,我相信不論是誰都會這麼說,因為這是推卸責任和把麻煩推掉最簡單的辦法,但有沒有真的可能是情境引起的?如果真的事情境引起的,那贊成美國跟伊拉克戰爭的人都要負一些責任。Zimbardo提到的系統觀點,我覺得也是需要受到重視的。
Zimbardo做這個實驗並不是要替大家找理由,不是犯了錯因為事情境關係就無罪,而是要讓我們可以多一個思考方式。最後Zimbardo提供抗拒情境的影響力的方法:
步驟一:承認我犯錯了。
步驟二:我會很警覺。
步驟三:我會負責。
步驟四:我會堅持自己的獨特性。
步驟五:我會尊敬公正的權威人士,反抗不義者。
步驟六:我希望被群體接受,但也珍視我的獨特性。
步驟七:我會對架構化資訊維持警覺心。
步驟八:我會平衡我的時間觀。
步驟九:我不會為了安全感的幻覺而犧牲個人或公民自由。
步驟十:我會反對不公正的系統。
以上,我是覺得滿難做到的啦!除非有一顆非常堅定的心,要訓練要訓練XD
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
看完以後的心得是:做一個心理學實驗還真不容易,途中會遇到很多困難,也有產生一些道德問題,真的是辛苦啦!
再讓我多說一件是(應該也沒有人能耐心看到這XD):我看韓劇《老千》啊,高尼也被關進去牢裡面,但他們的狀態比較不一樣,不是獄卒欺負囚犯,而是房長(囚犯中全力比較高的人 囧)教訓新兵,這也是另一種討論的問題吧!Zimbardo當初有設定好是獄卒與囚犯的關係,沒有所謂真的被判無期徒刑的人。
總之,既然都知道會受到情境影響的地點大概有哪些就盡量避開吧!監獄一定是一個,群眾暴動、衝突發生的時候當然也是一種,大家多小心,保護好自己的安全。
BY THE WAY:真的不要做違法的事情,從社會現實面─法律會進去監獄;從前世今生來說,這輩子你受的苦根本不算,還要延續到下一輩子,在嚴重可能會更多輩子= =。哎呀,感覺我有很‘嚴重’的道德我 噗。
相關連結:
史丹福監獄實驗專屬網站(英文)
Philip Zimbardo(英文)
路西法效應(英文)
wikipedia 菲利普‧津巴多
大家還在嗎? 我算是寫很少了說 囧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