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外的愛上這本書!

 

  上次讀Jodi Picoult茱迪.皮考特)《姊姊的守護者》沒有太多共鳴,好險多試了《事發的19分鐘》!作者擅長探討社會議題:《姊姊的守護者》探討幹細胞,《事發的19分鐘》則是校園欺凌。Jodi Picoult的小說讀起來都像在看電影,時間、講話人物隨時會跳來跳去,可能要多花點心思,會辛苦一點。

 

  故事的內容,有點跟自己想像的不一樣,因為不一樣,所以才喜歡上的吧!不要透露太多,自己去挖寶吧!提示:有我喜歡的元素,情感、義氣。

 

  以下可能會有點雷,沒看過小說的人大概不清楚我在說什麼吧?一些看完小說的連結。

 

  Jodi Picoult的兩本書裡,能發現父母對待子女似乎不是那麼的公平公正,雖然說這是人之常情,但感覺好悲哀喔!我要說的其實是另一件事,書封底有一句話:「希特勒的母親是個可怕的人嗎?」這句話撼動了我的想法(也有點好奇希特勒的媽媽= =。原本覺得只要父母好好教導小孩,都不會出太大的問題,也相信小孩的發展與父母有極大的關係,可是我第一次發現原來我錯了…。

 

  「當你發現自己的小孩(或朋友)被欺負,你會怎麼辦?」跳出來幫他說話?或者裝做不知道這回事?

 

  男主角彼得的母親似乎知道兒子被欺負的事,但不想面對這問題,反而將焦點放在自己優秀的大兒子身上。彼得孤伶伶的一個人,要面對被欺負的身、心壓力,家庭方面也得不到什麼太大的支持。(還真符合存在主義啊!)彼得必須要靠自己通過這些難關,突然好轉的話就算他幸運,要是一直處在弱勢而反擊,就被當成是恐怖份子。會有人同情嗎?就像封面的那句話:「每個人都說我毀了他們的人生,可是當我的人生被毀的時候好像沒有人關心。」

 

  跳出來幫對方說話則是需要很大的勇氣,誰願意為了另一個人,一起被欺負?除非有什麼特殊權力吧?或者特殊的正義感之類的?不然一般人是不會做這種事情的。我想到《誘,惑》這部電影,一位黑人小男生疑似招到神父‘騷擾’,當學校負責人與這位男孩的母親聯絡時,身為母親居然要學校負責人忽略這件事。學校負責人宣稱這樣下去會對小男孩產生不好的影響,對於難得到白人學校讀書的黑人選擇忍受、忍耐,還能怎麼辦?

 

  回到小說,當悲劇發生的時候,彼得的媽媽被當成是罪人,但真的都是彼得媽媽的錯嗎?發生在自己身上當然覺得不好受,也會不斷的怪罪自己。人果然是獨立的個體,只有自己能夠幫自己,其他都只是輔助而已。家裡是家裡,學校又是另外一個世界…。問題發生時,究竟是哪裡出問題?別忘了,這個世界是環環相扣的,如蝴蝶效應般。

 

  ‘欺凌事件’不斷在上演,有沒有辦法讓它終止?那真的不是種美好的回憶…。很多人長大會反省自己小時候的惡行,那要慶幸對方沒有反擊,不然哪有機會讓‘壞蛋’活在這世上?

 

  同理心的教導大概很重要吧?!天生不會唸書沒關係,硬撐到高中或大學就可以解脫,但與人的相處是一輩子的!

 

  這個世界到底有沒有正常運作的標準?我越來越感到困惑。

 

  能暸解喬絲本來是彼得的朋友,後來卻混到人氣高的另一群同學間。不外乎就是想要從被排擠→被注意。人都希望閃閃發光吧!尤其在青少年成長階段,需要建立自我概念。喬絲對這團體又愛又恨,很不好受吧?

 

  當人真的好累啊~~~



  總之,是本好看的小說啦!真的。可能會覺得沉重,但最後又會感到溫暖XD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vetea5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