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本沒有要看《姊姊的守護者》,不過它在排行榜上真的很久,好奇心使然下向圖書館預約這本書。看完之後大概知道為什麼會受歡迎,是討論頗有爭議性的議題─幹細胞的研究到底會帶來怎麼樣的‘衝突’?突然想起之前讀過的一本小說《Next危機當前》是討論細胞解碼相關議題。總覺得這種問題跟同不同意複製人有點相像XD。
之前上心理學,老師提到,細胞解碼跟保險的衝突,老師說:「如果保險公司知道你身體的密碼,就可以決定要不要讓你投保,來降低公司賠本的機會。這樣子弱勢者會變的更弱勢…」老師的說法是一種,但我有其他的想法:到時候保險公司應該會推出另一種商品吧!譬如說,知道你可能會有肝病變,讓你投保,並做預備細胞的儲存?之類的啦!我只是亂說的,本身學商的,老師總要你‘創新’噗。這樣感覺好像違背了保險的本意,因為保險是對未來不確定而作預防,要是能做正確預測大概也不用預防了吧?直接對症下藥不就好了?幹嘛讓別人從中賺一筆XD。應該會出現新的產業吧?who knows?我只要想到未來就有很多幻想:新世代唸到‘古時代’保險這知識說:「根本沒用,幹嘛發明這種金融商品?」老師回答:「那是因為以前沒有像現在那麼‘先進’」(被當成落後的人耶= =,不要理我…我有些焦慮,哎呀,離題了 囧)
《姊姊的守護者》中,安娜(特別經過基因配對)的誕生是被期待可以救姊姊凱特的命,從小就得跟姊姊一起分擔白血病的痛苦,安娜捐贈血液、白血球、骨髓、幹細胞給凱特,是一種很深的牽絆。爸媽宣稱是愛安娜的,但卻總是在凱特出事的時候才會注意到安娜。傑西(凱特和安娜的哥哥)相對就好像是個旁觀者,一個想做些什麼卻又無能為力的角色。故事內容就不多提了,對這議題有興趣的可以閱讀此書。
要我是安娜,真的不是滋味吧?感覺就是在被利用而已 囧。其實我還不是很了解當爸媽的心理,或是說我沒有親身體驗過很親的友人或親人瀕臨死亡的狀態,不太能利用很深的同理心感受小說中的種種選擇也好、感覺也好。
唯一最有感覺的是《姊姊的守護者》很Adler;Adler《自卑與超越》一書中講到被忽略的小孩、身體有缺陷的小孩、驕縱的小孩。凱特比較屬於身體有缺陷的小孩,傑西則是被忽略的小孩。生病的人真的會受到一些‘限制’,沒辦法跟正常人一樣交朋友、做激烈的運動…,有點理解他們為何總是不帶希望的看待事情。從故事描寫中看到家裡一個小孩生病帶來的影響真的是滿大的,常得處在很緊張的狀態,沒有一刻能夠鬆懈,難怪Adler會對家族有興趣,發展出家族治療與手足排序。礙於篇幅的關係,Adler《自卑與超越》會另成一篇,我決定要表現出對Adler的敬重,畢竟一開始接觸輔導諮商的時候還滿喜歡他的理論XD。
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
我承認《第十三個故事》也是因為在榜上很久才好奇閱讀,但我必須說的是:讀完後沒有很喜歡這個故事…。也是一個有關姐妹的故事,有關牽絆的故事,雙胞胎的故事。
喜歡作者想利用 ‘童年回憶’的idea寫故事,「解開生命的謎團才能坦承面對未來」(←這也很Adler),但不喜歡繞這麼一大圈;的確,我們有時候需要透過別人來意識自己、重新看自己,不過,過程如果真的像《第十三個故事》這樣也太…簡略了吧 囧,總覺得少了很多更精采的部份,這是我覺得可惜的地方。
作者真的很愛閱讀,《第十三個故事》中可以明顯的看出來,很多經典的小說,聽過名字但還未讀過,例如:《簡愛》、《咆哮山莊》…。這學期剛開學不久,有朋友向我推薦《簡愛》,我想我會開始有動力讀讀看。(其實我對古典阿、經典那類的小說有點恐懼,感覺自己沒有那個水準所以會看不懂…,希望我的疑慮是多餘的…)
最近開始好奇起‘雙胞胎’來,有時後覺得不可思議。記得很小的時候,在電視上看過雙胞胎特輯:很多對雙胞胎,其中一個把眼睛遮起來,另一個吃東西,猜味道的競賽。有些雙胞胎真的感覺像連在一起的,沒吃東西而且眼睛被遮住的人,居然能夠嚐到正在吃東西那個人的味道,好可怕 囧。雙胞胎真的會覺得兩個人在一起才會完整嗎?之後可以探討的問題XD
留言列表